武乡枣糕
日期:2016-11-02 点击数:3281
1、项目简介
3、分布区域
4、历史渊源
5、基本内容
6、主要特征
7、重要价值
8、存续状况
9、相关制品及其作品
10、传承谱系
11、主要传承人(群体)
12、代表性图片
项目简介
武乡枣糕是山西省晋东南武乡县民间文化习俗饮食的特产。大约在东汉时期,武乡人利用当地的两种特产,大枣和小糯米相结合,上锅蒸馏,熟后食用。香甜绵软,为当地人所喜爱。
千百年来,武乡人把这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,当作春节、元宵等重要节日的必备佳肴。西晋时期,后赵石勒皇帝在武乡起兵,把枣糕作为军中必备食品,因枣糕中大枣有大补之功效,小软米食后久不感饥饿,很适宜军旅行军打仗食用。所以石勒军队百战百胜。
抗战时期,八路军总部驻扎武乡。八路军也把枣糕作为行军打仗必备食品。并把枣糕称作“千人糕”,以“千人糕”为题发表文章,曾被选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。1998年,武乡枣糕参加了“长治市首届神农文化艺术节暨商品交易会”获风味小吃一等奖。武乡枣糕是武乡名吃,其文化内涵极深,是我县传统食品中具有不可估量经济价值的项目之一。
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
武乡县地处太行山腹地山西省东南部,属长治市管辖,目前仍属国家级贫困县。全县辖14个乡镇,1个开发区,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,人口21万。最高处海拔2008米,中部最低处海拔800米,属黄土丘陵地带,中等产粮区。东部地下资源丰富,有煤、铁、铝、石油等。境内交通便利,国道208线、省道太长线、南沁线、太旧高速、太焦铁路、武墨铁路等交通网络贯通全县东西南北。
武乡建县历史久远,西汉置涅县,西晋称武乡。据考证: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在此活动,留下了很多的人文景观和名吃名点。武乡枣糕便是由这片土地的劳动人民创制而成的。
分布区域
晋东南北部、南部。
历史渊源
西晋时期,居住武乡境内的羯族人石勒,原是匈奴羌渠别部的后裔,惯游牧,善骑射,后来跟刘渊反晋,被封为大将军,带兵打仗,有时因战况紧而两三天不能饮食,石勒部队一伙夫试着用大枣和糯米面上锅蒸馏,士兵食用后,支持两三天不感饥饿,适用于行军打仗饮食不规律的特点,后来就把枣糕作为一种行军打仗必备食品。
基本内容
武乡枣糕属蒸馏食品,材料为当地红枣、黍米和小软米、水。制作工具主要有磨面机、和面盆、蒸笼、铁锅。
具体流程:
1、淘米。把米放入水中冼2—3次约2—3分钟。
2、磨面。把淘好的软米晾干倒入磨面机中磨成粉状。
3、拌面。按软米面和玉米面一定比例倒入盆中搅拌如:30斤软米面、5斤玉米面、12斤温水,拌面时逐步加水,把面拌成颗粒状,然后醒一段时间,约4-5分钟。最后将颗粒面揉成面沫,准备上锅蒸馏。
4、蒸馏。蒸前先煮沸铁锅内的水,然后把和好的面放入蒸笼中,放一层面铺一层枣,四层枣五层面蒸馏约半小时左右。
5、出笼。把蒸好的枣糕倒在案板上,用手蘸上食用油(以防粘手)拍打整理。
主要特征
1、武乡枣糕是纯手工技艺制作;
2、传承方式为口传身授;
3、原料为当地最好的大枣,最软的黍米或小糯米面;
4、制成后的枣糕色泽金黄鲜美可口;
5、有补脾、健肾、降压之功效。
重要价值
1、历史价值:武乡枣糕起源于西晋时期,具有悠久而深厚历史传统食品文化价值,是研究后赵石勒军旅生涯在食品方面的活标本。
2、文化价值:武乡枣糕是工艺文明与民俗文化结合的代表,反映我县人民的聪明才干和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,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结晶。
3、医药价值:武乡枣糕具有润心肺、止咳、解五脏、治虚损、除肠胃癖气的作用,久吃该糕不仅能解热消毒、祛邪安中、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。
存续状况
武乡枣糕传统技艺纯属手工作业,它很难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,其发展局限于相对狭小地区,虽然它的地方特色和技艺传承被人称道,但这种工艺的生存空间、生产规模难以拓展。
市场经济带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,使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工艺。相关部门对保护、发展传统工艺关注不够,武乡枣糕处于后继乏人,如不加以重视,面临逐步失传。
相关制品及其作品
1、相关器具,武乡枣糕全赖于手工制作 ,所用器具简易,主要制作工具有:铁锅、和面盆、蒸笼、淘米筛等;
2、相关制品,按用户要求,有用蜜枣,有用红枣。
传承谱系
“武乡枣糕”从西晋石勒军中制出后,传到武乡民间。心灵手巧农妇只要看几次制作过程,便可一次成功地做成。其传承形式基本是母传女,婆传媳,当然也有亲戚邻家互教互学,而不是一对一的传承谱系。
主要传承人(群体)
张卓伟,男,35岁,初中文化,系丰州镇瓦窑科村民,跟父亲学会制作。
张卓良,男,29岁,高中文化,系丰州镇瓦窑科村民,父亲所传授。
瓦窑科村制作枣糕多达15户,他们各有特点,逐步形成一种产业。
代表性图片
枣糕原料:软小米(粟米)
经过加工后的软小米
淘米
筛面
枣糕原料:大红枣
刚出锅的枣糕
拍压后的枣糕
枣糕一角
枣糕的横切面
枣糕成品